学院新闻
【启航阅读:一本伴我成长的书】师生读书分享系列活动第九期

发文时间:2024-07-23

启航阅读

一本伴我成长的书

阅读分享--姜金贝



导言




      在浩瀚的书海中,总有那么一本书,如同灯塔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,陪伴我们度过人生的风风雨雨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聆听我院辅导员姜金贝的分享,看看那本与她相伴一生的好书,究竟给她带来了怎样的思考与感悟。






推文作者简介















     姜金贝,我院2023级大数据与财务管理辅导员,热爱阅读,她相信读书足以怡情、足以精彩、足以成才,不断地去阅读经典,感悟作者笔下的斑斓人生,不亚于周游世界,一本好书反复去品味其精彩之处,总会有一番别样收获。



推文内容















     “世间好物不坚牢,彩云易散琉璃脆,现在,只剩下我一个人了。”翻开杨绛先生的《我们仨》,这是书中让我最为触动的一句话。有一种亲情叫我们仨,有一种相望叫我们仨,这本书告诉我,比死别更悲伤的,叫生离。

      《我们仨》是杨绛先生92岁时所著的一本让人动容的散文集,没有矫揉造作的煽情,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恋,《我们仨》只是一位老人在夜深人静、落霞孤烟的晚景里静卧在躺椅中,于半梦半醒间同彼岸家人的无声对话。也许阅读这本书,会与读者事先的期待有所出入,它满足不了大家对彼岸世界的好奇心,也看不到现实世界的风起云涌,但是我却实实在在地被感动了。一个平凡的家庭故事,所有不平凡的东西都被过滤,洗尽铅华,剩下的只是最普通的亲情。真挚的情感、深刻的思考,如低喃般的只言片语触及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,杨绛先生以简洁的语言,回忆了自己家庭几十年间平凡而温馨的经历,这本散文集诉说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落幕,更是关于亲情、关于婚姻、关于珍惜与时光的深刻思考。全书分为三个部分,每一部分都记录着他们彼此深刻的羁绊,缓缓流淌如心底的文字长河,蕴含的悲伤若隐若现,其中与家人的相处之道、面对未来的生活之道起起伏伏。

       第一部分:“我们俩老人”。以杨绛先生老年时的梦境入笔,以一个“长达万里的梦”拉开全文序幕,最是人间惊鸿梦,惊起终是求不得,即使是万里的梦,也终归是梦,在故事的开头,杨绛先生便将“遗憾”二字铺满我眼中的字里行间。

      第二部分:“我们仨走散了”。杨绛先生完整地讲述了在“万里梦”中发生的一切,在失去“他们俩”多年后,在梦中,“我们仨”再次相聚又再次相失,这一部分实际上回忆了杨绛先生的丈夫和女儿先后病逝,离“我”而去的过程,记录了在人生最后阶段,一家三口不离不弃、相知相伴的时刻。在第二部分的第一章中,杨绛先生写道:“那是一通莫名其妙、不怀好意的电话,让丈夫钱钟书去往一个未知的名叫古驿道的地方,在那里伫立着一座不大的客栈,门口张贴着红底黑字的警告牌和白纸黑字的入住规则。”在梦的开始,神秘且肃穆的警告和规则,我无端地感受到了杨绛先生平淡叙述中的一丝不甘与无奈。第二章杨绛先生写出了他们仨在古驿道相聚的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,杨绎先生将她自己变成了一个“梦”,一个梦中的“梦”,作为“梦”,她去到了女儿阿瑗的婆家,看到了女儿夜深人静依旧在备课的操劳背影,可作为一个“梦”,杨绛先生摸不到也说不出,只能不断在心里念叨着早些休息,她看到了女婿在给女儿贴上膏药,这也为后文阿瑗病重埋下伏笔,在这里杨绛先生写道:“柳树一年到头都在变换着模样,秋落春生。”暗示着时间也一点点地流逝了。第三章写女儿和丈夫各自病重,逐渐在古驿道上消失,他们都发着烧,都顶着光秃秃的脑袋,两个人眉目间甚是相似,阿瑗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但是一直很坚强,坚强到让作者写出“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,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”这样针扎般从牙缝中挤出的字眼,拼凑出了血淋淋的句子,很快两人都彻底离杨绎先生远去,梦也戛然而止。我很佩服先生的文笔,以梦写实,汹涌的情感仿佛雷雨前的黑云压城,相逢的梦裹挟着悲伤,阅读的过程中,仿佛有深沉沙哑的声音在低喃,倾诉着她对他和她的牵挂。

      第三部分:“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”。这一部分由梦回归现实,回忆了从1935年钱钟书夫妻二人赴英国留学,至回国后一家三口生活中的点点滴滴,也是这一部分,没有了神秘的色彩,有的只是生活的柴米油盐,不断的搬家、反复的波折,杨绛先生把那个年代一家人相互扶持,向着更好的生活摸索前进的几十年浓缩在了文字之中。在书的结尾,杨绛先生这样写着:“1997年早春,阿瑗去世,1998年岁末,钟书去世,我们三人就此失散,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。”或许是因为最后一部分大篇幅的琐碎,这突如其来的“悼念”,仿若自言自语,却更像是倾力敲击胸口的重锤,悲伤,如烈风刮过心底的荒原,留下满地疮痍,在初读结尾的时候,我久久沉默,很难想象,一位92岁的迟暮老人,是怀着怎样的意境去写下这样的句子。

      人生过往中,我还未经历过生死离别,但伴随着杨绛先生的笔尖,我匆匆地走过了她的一生。合上书,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书里流淌着绵长的怀念,书的开头及结尾,附着一家三口的来信、照片、女儿的手稿...作为读者亲手翻阅过这些,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段悲怆而温情的故事。每每打开书,让自己投入进去,都觉得有些沉重。在这个讲述爱与痛的故事里,我能够感受到亲情的真挚,杨绛先生在晚年追忆了先后离开自己,去往来世的女儿和丈夫,也缅怀了曾经坎坷但一家人相依相偎、勉励同行的日子,无论是婚姻生活中的鸡毛蒜皮,还是母女间的相处相交,杨绛先生都以一种坦然诚恳和深思熟虑的态度去对待,他们仨既是三个相互独立、各有生活的个体,在各自的领域兢兢业业,在那个年代燃烧自我,同时又是相守相依的一个整体,在那段岁月里互相给予光明与期盼。往事不可留,逝者不可追,杨绛先生在我心中一直都是一位坚强的人,她在暮年频频回头,回望家人,但是她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,读过这本书,我常常会想,如果我能从杨绛先生身上学到更多的云淡风轻、更多的温柔以待,是不是在现在的职业生涯中就能少一些急躁,多一些包容?是不是就可以更好地处理好家庭和工作的冲突?如果我能从生离死别中学到更多对生命本源的解读,我是不是可以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多一些从容,面对亲情、爱情、生活、离别都能更加坚强?时而温读《我们仨》,我认为是的。

      人生总有那么多不幸,或许人的一生短暂,能够相遇就是最宝贵的礼物。而人又总是不断地在告别,杨绛先生用九万余字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人,亲情的力量是无穷的,可以让我们在困难时找到依靠。学会珍惜,学会从容,学会爱。《我们仨》以平凡真实的生活点滴告诉我们,家庭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。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雨,家人之间的相互扶持,是我们走过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。因此,我们更应该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每一天,不管是快乐还是困难,都是生活的一部分。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努力创造美好的回忆,不要等到失去而遗憾一生。感谢《我们仨》,重塑我内心对亲情的认知;感谢杨绛先生,让我在文字中找到了力量和温暖。未来犹未可知,但我有勇气去面对,因为在这条路上,我们从来不是一个人,正如书中所写:“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,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,人间也没有永远。”我们总会走到终点,一路风光才是值得铭刻的东西。




本文寄语



      我一直相信,看过同一本书,就等同于并肩前行,素未谋面的我们会在书中相遇,即使感悟不尽相同,但也都各有所得,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,通过文字可以,希望每一位读者,都能够认真聆听杨绛先生笔下的故事,去找寻自己的静谧,去在《我们仨》中找到自己的广阔世界,对过去多一分豁达与理性,对现在多一分珍惜与包容,对未来多一份从容与坚强。













文字来源 | 数字化应用学院团委

图片来源 | 数字化应用学院团委

编辑 | 金亚磊

编审 | 严永辉

编校 | 洪叶

编制 | 季万新

数字化应用学院团委宣传部 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