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文时间:2024-08-02
在浩瀚的书海中,总有那么一本书,如同灯塔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,陪伴我们度过人生的风风雨雨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聆听我院同学李昕迪的分享,看看那本与她相伴一生的好书,究竟给他/她带来了怎样的思考与感悟。
李昕迪,我院2023级旅游管理二班的学生,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泛的阅读兴趣而闻名。她热爱阅读,擅长从书籍的海洋中汲取智慧与力量,不断充实自我,提升专业素养。李昕迪深信,每一本书都是一座宝藏,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启迪,等待着我们去细心发掘,探索其中的奥秘。
在时间的洪流中,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绿洲,一个可以让灵魂栖息、让心灵得到滋养的地方。《我与地坛》便是这样一部作品,它带领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,探寻生命的意义,寻找那片能够滋润我们心灵的绿洲。史铁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,在这部散文集中,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关于生命、成长与思考的画卷。
《我与地坛》不仅仅是对一个古老公园的描绘,更是史铁生与命运抗争、探寻生命意义的真实写照。他用地坛公园这个载体,讲述了自己从青涩少年到成熟作家的成长历程。在这里,他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,感悟到了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真谛。地坛公园见证了史铁生的喜怒哀乐,也成为了他心灵的避风港。
地坛对于史铁生而言,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上的避风港,更是一个精神层面的疗愈之所。在这里,他得以暂时忘却生活中的苦难,与自然对话,与历史交流。每一块石板、每一片树叶都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,给予他心灵的慰藉和创作的灵感。地坛的宁静与古老,与史铁生内心的坚韧和深邃形成了某种共鸣,使得这片古老的园林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在这里,他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希望,如何在平淡中发现生活的美好,这些经历和感悟最终成就了《我与地坛》这部充满哲思和人文关怀的佳作。
在这部作品中,史铁生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真挚的情感,将个人经历与生命哲理融为一体,成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。他的叙述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简单陈述,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探索。在《我与地坛》中,史铁生用其独特的视角,揭示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,残疾人的困境与挑战,以及社会的温情与关怀。他用文字,展示了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真谛。他的叙述中没有抱怨,只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。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,他也能找到生活的美好,用坚韧不拔的精神感染着读者。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,使得他的文字充满了力量,让人深受感动。
广州日报曾评价:史铁生写的不是油滑遁世的逸情散文,不是速生速灭的快餐散文,不是自矜自吟的假“士大夫”散文,不是撒娇发嗲的小女人散文,挫折、创痛、悲愤、绝望,固然在其作品中留下了痕迹,但他的作品始终祥和、安静、宽厚,兼具文学力量和人道力量。他通过对地坛公园的细致描绘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。那里的老柏树、荒草、昆虫,都成为了他笔下的精灵,它们在史铁生的叙述中跳跃着,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与美好。在这种细腻的描写中,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,体会到他与地坛的交融。
史铁生在地坛相识一位长跑运动员,同样命途多舛历经坎坷,他们互相叮嘱“先别去死,再试着活一活看。”只要不放弃,总是有希望的,最终那位运动员如愿打破了纪录。史铁生也发现了自己的写作长处,成为一名文学大家。瘫痪的事实已无法改变,于是史铁生选择写作,在文字的世界他是健康而自由的。我们也可以尝试接受无法改变的痛苦,寻找自己的乌托邦,在艰难险阻中活出灿烂的人生。
《我与地坛》整本书文字朴素平常,又蕴含着一股力量。史铁生不是哭诉自己的不幸,而是将苦难娓娓道来,跟着他一起思考生命与死亡的哲学问题,也深深地被不屈命运的精神所打动。在瘫痪初期他也自暴自弃,不愿出门,但某天被抬进院子后,他“—见那青天朗照、杨柳和风,决心即刻动摇……在那久别的世界里摇着轮椅走一走大约也算不得什么丑事。”人,除了自渡,他人爱莫能助。史铁生如此偏爱地坛,因为他在地坛能够寻找安静,他每天在地坛专心致志地思考死亡的事,然后顿悟:“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,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。”这句话也给予我们启发——我们常常会陷入抑郁情绪,但与那些真正痛苦的人们相比,我们不过是在杞人忧天、无病呻吟。与其纠结于过去失去了什么,不如思考并感恩现在拥有什么,拥有健全的身体、幸福的家庭、三五个知心好友、一两个兴趣爱好,足矣。
在《我与地坛》的字里行间,我们不仅见证了史铁生与命运的抗争,更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,那就是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和对希望的执着追求。这本书如同一片沃土,孕育着每一个读者心中那颗渴望成长、追求真理的种子。它告诉我们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无论个人遭遇何种困境,只要我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,对未来的憧憬,就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绿洲。
史铁生在《我与地坛》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,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,作为当代大学生,我们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,面对着无数的可能和挑战,在这条成长的道路上,我们或许会遇到困难,或许会遭遇挫折,但正是这些经历,锻造了我们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,正如史铁生在地坛公园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,我们也要在学习和生活中,寻找那片能够让我们心灵成长的绿洲。《我与地坛》教会我们,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迁,内心的坚守和对生命的热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,当代大学生,我们要学会在逆境中成长,在挑战中超越,不要因为一时的困境而放弃梦想,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而丧失信心,我们要像史铁生一样,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考验,用知识和智慧去开拓属于自己的未来。在这本书中,我们还看到了一种对社会、对自然的深刻关怀,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要有责任担当,要有家国情怀,在学习之余,我们要关注社会发展,关心民生福祉,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中,正如史铁生在地坛公园关注那些不起眼的生灵,我们也要学会关爱身边的人和事,让温暖传递,让爱心汇聚。《我与地坛》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我们内心的渴望和追求,它告诉我们,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探索,不断奋斗。
在岁月的长河中,我们每个人都是探寻生命意义的旅者,《我与地坛》犹如一盏明灯,照亮了我们的前行之路。这本书不仅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心灵的绿洲,更在精神的高地上竖起了一面旗帜,引领我们在人生的征途中,不断攀登,不懈追求。当我们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,心中涌动的是对生命的敬畏,对未来的憧憬。让我们以《我与地坛》为灵感,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航行,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绿洲,让我们的青春在这片沃土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,让我们的生命在砥砺前行中,铸就永恒的辉煌。在这里,愿每一位当代大学生都能成为自己命运的舵手,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,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篇章,让《我与地坛》的精神,永远照亮我们追求真理和美好生活的道路。
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希望你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开心、珍惜亲情与母爱、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、学会与命运和解以及坚持写作与自我表达。这些寄语不仅是对你们的鼓励和支持,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反思。
文字来源|数字化应用学院
图片来源|数字化应用学院
编辑|孟怡歌
编审|严永辉
编校|洪叶
编制|季万新
数字化应用学院团委宣传部 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