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院新闻
【启航阅读:一本伴我成长的书】师生读书分享系列活动第四十五期

发文时间:2024-08-28

启航阅读

一本伴我成长的书

阅读分享--孙宇欣


       在浩瀚的书海中,总有那么一本书,如同灯塔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,陪伴我们度过人生的风风雨雨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聆听我院学生孙宇欣的分享,看看那本与她相伴一生的好书,究竟给她带来了怎样的思考与感悟。


推文作者简介

       孙宇欣作为数字化应用学院2023级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学生,热爱阅读,擅长从书籍中汲取智慧与力量。她深信,每一本书都是一座宝藏,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其中的奥秘。书籍对她来说,不仅是知识的源泉,更是心灵的港湾。她深信阅读能够拓宽视野,丰富内心提升修养。


推文内容

     《乡土中国》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经典著作,首次出版于1948年。这本书根据20世纪40年代后期费孝通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的“乡村社会学”课程讲义整理而成,包含《乡土本色》《文字下乡》《再论文字下乡》《差序格局》《系维着私人的道德》《家族》《男女有别》《礼治秩序》《无讼》《无为政治》《长老统治》《血缘和地缘》《名实的分离》《从欲望到需要》共十四篇文章,每篇之间相互递进,细化,阐释。书中从乡村社区、家族制度、道德观念、权力结构、社会规范等多个方面,深入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,非常具有中国特色。

      孙宇欣与《乡土中国》初相识,是出游时无意间走进了一家书店,目光被一本简约而独特的书籍吸引。于是,她忍不住拿起来翻阅,指尖滑过纸张,文字如同老朋友般亲切,她与这本书的缘分就此开始了。《乡土中国》是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重要著作,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钥匙,也为我们观察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视角。这份初相识,让她感受到了书籍独有的魅力,也让她明白了知识的力量就在身边。

       初读前两篇章,书中分别讲述了乡土社会的概念。费孝通提出“乡土社会”的概念,即以土地为生产资料,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,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形态。书中还分析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,包括家族、宗族、村落等社会单位,以及这些单位内部的权力关系和分工合作。这让她进一步感受到城乡文化的差异,理解到城乡知识结构的不同。乡村社会中的礼治秩序,即通过传统礼仪和道德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,这与城市社会的法治有所不同。在乡村长大的人们对此有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。

       再读此书,她从其中摘出其中三个关键词语,分别是差序格局、礼治秩序和长老统治。差序格局:费孝通提出了“差序格局”的概念,用以描述中国传统社会中以个人为中心,根据亲疏关系、地位高低等因素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。礼治秩序:书中探讨了乡土社会中的礼治秩序,即通过传统礼仪和道德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,而不是依赖法律。长老统治:分析了乡土社会中长老的权威和作用,以及年轻一代对长老的尊重和服从。在阅读过程中,将书本上的理论与自己的个人人生经历相结合,这种结合使得读者能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新的理解,对书中的观点进行验证或反思,从而练就更加灵活的思考方式。

       孙宇欣儿时在乡村长大,后来回到城里读书,现在也时常回老家看望,因此她更明白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节奏的不同,乡村更接近自然,更缓慢。《乡土中国》中对乡土生活的描述,会让她怀念儿时简单、宁静的生活。她从小在农村长大,家庭教育中所强调的集体主义、家族荣誉与尊老爱幼的价值观念,与《乡土中国》中的论述相呼应,让她觉得自己的人生观、价值观得到了认同。

       很多年的一个午后,她整理旧书,阳光透过窗棂,斑驳地洒在书架上。她的目光无意间落在那本微微泛黄的《乡土中国》上,记忆如潮水般涌来。轻轻地取下它,灰尘在阳光下起舞,仿佛是时间的精灵在诉说着什么。她重新翻开书本,指尖划过书页,那些熟悉的语句再读来却有了不同的滋味。上了大学以后的生活,让她对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社会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共鸣。《乡土中国》虽然描述的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,但其观点和理论对现代社会仍有启示。读者在阅读时,可以跨越时间的限制,将书中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现象相对照,灵活思路,引发跨时代的思考。

       此次重新阅读书本,也让她再次感叹乡土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乡土社会的生活变迁。作者讨论了乡土社会中的经济活动,包括土地制度、农业生产、市场交换等,还关注了乡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,以及这种变迁对农民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影响。作者在《乡土中国》中,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地思考和分析。他提出了“乡土性”的概念,强调中国社会在基层上是乡土性的,即人与土地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。这种乡土性不仅体现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上,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熟悉性上。在传统的乡土中国中,人们聚族而居,形成了紧密的共同体 。

       费孝通先生在书中对乡土社会的深入剖析,让人们明白、理解传统不仅仅是历史的遗留,它是活生生的,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。这次与它重逢,不仅是与一本书的相遇,更是与过去的自己、与故乡的情感、与文化的传承的一次深刻对话。闭上眼睛,耳边似乎响起了熟悉的乡音,心中涌起的是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无限思考。孙宇欣认为,理解并尊重传统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定位自己,继承和发扬文化的精髓。

       通过阅读《乡土中国》,有利于增强读者的文化自觉、坚定文化自信,帮助她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书中对乡土社会变迁的描述,也让她明白在人生中面对变化时要有适应能力。社会和个人都在不断变化,学会适应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。也使她认识到,一个健康的社会对个人的成长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。在漫长人生中,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可以增强归属感和幸福感。

       最后,孙宇欣对原有的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。书中的描述和分析让她意识到,不同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背后,有着复杂的历史和文化因素,这有助于她形成更加灵活和包容的价值观。总之,《乡土中国》与她本人的结合,不仅是对书中知识和文化的吸收,更是一种思想上的互动和自我更新的过程。


本文寄语

     《乡土中国》不仅是一本描绘中国基层社会面貌的著作,更是一部启迪思考、感悟人生的智慧之书。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心灵的共鸣,理解乡土的深厚底蕴,汲取前行的力量,并在现代社会的洪流中,不忘初心,坚守本真。


文字来源|数字化应用学院团委

图片来源|数字化应用学院团委

编辑|赵曼彤

编审|严永辉

编校|洪叶

编制|季万新

数字化应用学院团委宣传部 制